3
0
消失的搭车人攻略 消失的搭车人我是在一个雨夜第一次听说“搭车人”的传说的。朋友压低了声音,咖啡馆窗外的雨声噼里啪啦,像是为这个故事配的背景音。他说,那条穿过老松林的县道上,偶尔会出现一个要求搭车的女人,白衣飘飘,但只要你让她上车,她就会在某个转弯处——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这故事让我着了迷。不是因为它有多恐怖,而是因为它有一种说不清的忧郁。想想看,一个永远在雨中拦车的影子,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上车与消失的戏码,她到底在寻找什么?是回不去的家,还是等不到的人?这种执念本身,就比单纯的鬼怪吓人多了,因为它触碰到了我们心里某个关于遗憾和未尽的柔软角落。所以,我干了一件自己都觉得有点疯的事——我决定去找她。不是作为猎奇者,倒更像是一个想去解开某个陈年心结的傻瓜。这大概就是我和其他只想被吓一跳的人最大的不同吧。我的“攻略”其实没什么神秘可言,甚至简单得有点可笑。关键在于那条路,就是传说中她最常出现的七号县道,特别是穿过老松林的那五公里。你得挑日子,最好是那种细雨绵绵的夜晚,雨大到让车窗模糊,但又没到看不清路的地步。空气里得有种湿漉漉的泥土味,路灯的光晕在雨里化开,像一个个悬空的、毛茸茸的橘子。这种氛围,怎么说呢,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的舞台。车不能开太快。四十码左右,慢悠悠地晃着。车厢里最好只开着一盏昏暗的阅读灯,收音机调频,让它滋滋啦啦地发出一些模糊的音乐杂音。我试过,完全寂静的环境反而显得太刻意,有点杂音,才更像一个寻常的、孤独的夜行车。然后就是等。眼睛得盯着前方被车灯切割开的那片有限的光明。松树的影子在光里张牙舞爪,又迅速被甩回黑暗里。这个时候,心里会冒出各种念头。她会以什么方式出现?是突然站在路中间,还是静静地立在路边招手?说真的,等待的滋味并不好受,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着,既期待又害怕那个瞬间真的来临。我跑了三个这样的雨夜。前两次,除了几只被惊起的夜鸟和一只窜过路面的野兔,什么也没有。沮丧吗?有一点。但更多的是一种奇怪的放松,仿佛在这条路上独自行驶本身,就是一种对都市喧嚣的逃离。我甚至开始享受这种孤独的巡礼。直到第四个雨夜。我记得很清楚,雨刮器刚从左扫到右,就在那片光暗交错的边缘,真的出现了一个白色的轮廓。不是一个清晰的“人”,更像是一团凝聚不散的雾气,带着人形。我的脚瞬间就踩死了刹车——不是出于恐惧,更像是一种本能。车停稳了。隔着湿漉漉的车窗,我和那团白影对视着。心都快从嗓子眼跳出来了。可接下来该怎么办?按传说,我该摇下车窗,邀请她上车。但我的手就像被钉在了方向盘上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,我寻找的并不是一个“答案”,而是“寻找”这个动作本身。我害怕的不是鬼怪,而是如果真的让她上车,这个萦绕在我心头许久的、带着诗意的谜团,就会“砰”地一声,彻底碎掉。大概僵持了有十秒,也许更久。等我再眨眼,那影子就像被风吹散了一样,没了。路上空荡荡的,只剩下雨和我的呼吸声。所以你看,这就是我的“攻略”。它压根不是什么捉鬼指南,它更像是一面镜子。你开着车,在雨夜里寻找的,或许根本不是那个传说中的搭车人,而是你自己心里某个飘忽不定的影子——一段放不下的过去,一个没说出口的道歉,或者只是一种对“未知”的纯粹渴望。那个白衣的搭车人,她永远在消失,也正因为她会消失,她才拥有了被我们不断寻找的意义。后来我再也没去过那条路。不是因为害怕,而是觉得,足够了。有些故事,让它永远是个故事,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。你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