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夏灵均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交融
3
0
清夏灵均: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交融清晨五点半,我被窗外一阵鸟鸣叫醒。推开窗,湿漉漉的空气扑面而来,带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——昨夜刚下过一场雨。远处山峦还蒙着薄雾,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。我突然觉得,夏天最动人的时刻,或许就是这些被晨光轻轻吻过的清晨。你说“清夏灵均”该怎么理解?我倒觉得它不像个严密的学术概念,反而更像一种感受。是夏天里那些清透的瞬间,自然和人文悄悄握手言和的证据。就像我书房窗外那棵老槐树,每年立夏前后准时开满白花。风吹过时,花瓣能飘进我摊开的书页里——这时候,树影、墨香、蝉鸣,竟然分不清谁在点缀谁。自然从来不是背景板。你去西湖边走走就明白了,苏堤的柳枝拂过水面的样子,和南宋画院里的册页简直一模一样。原来古人造景,是在和自然跳双人舞——他们顺着山势水脉铺路建亭,让桥拱的弧度呼应山峦的曲线。这种默契,比现在那些生硬的“仿古建筑”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。有意思的是,人与自然相处久了,连情感表达都会带上自然的印记。前年在徽州古村里,我看见老奶奶把栀子花别在发间,她说“夏天要有夏天的样子”。这句话让我怔了好久。什么时候我们开始用空调度数定义夏天,却忘了午后雷雨的气味、井水镇西瓜的凉意、竹席上睡醒时胳膊压出的红痕?这些具体而微的触感,才是夏天真正的灵魂。当然也有遗憾。上次去某个古镇,河岸整齐得像用尺子画过,民宿把老墙全刷成雷同的白色。我特别想问问:把石阶上斑驳的青苔铲掉的时候,你们不心疼吗?那些坑洼的石板路,明明记录着多少代人的脚印啊。不过总有些惊喜在等着你。比如城南老茶馆,八仙桌上永远泡着不一样的茶:春末是明前龙井,入伏改喝六月霜,处暑后又换成金银花。老板说这是“跟着地气喝茶”。多妙的说法!他茶壶里沸腾的,分明是整个夏天的节气。黄昏时我最爱去城郊的稻田。夕阳把穗子染成金红色,偶尔有白鹭从田埂上掠过。这时候总会想起《诗经》里的“黍稷盈畴”,三千年前的农耕画面,居然和眼前的风景叠合在一起。或许这就是清夏灵均最动人的地方——自然的美不会过期,人文的韵脚也不会褪色,它们就像呼吸般自然地交融着。所以你看,最好的交融从来不用刻意追求。它就在老太太别在衣襟的茉莉花里,在老槐树下摇扇讲古的乡音里,在你我推开窗看见青山时的会心一笑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