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夫归 望夫归是什么

nazhan 18 0
望夫归 望夫归是什么你说“望夫归”这个词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古老,甚至带点悲情的味道?我第一次听到它,是在外婆絮絮叨叨的故事里。她说的是村口那块大石头,叫“望夫石”。说古时候有个女人,丈夫出海打鱼,她就天天抱着孩子站在那儿等。等啊等,潮水涨了又退,芦苇黄了又绿,可那个人,始终没回来。最后,她自己也化成了一块冰冷的石头,就那么固执地、永远地望着海平面。你瞧,这个故事的核心,其实就一个字——等。这是一种几乎凝滞在时光里的等待。不是我们现代人等一趟晚点的地铁那种焦躁,而是一种把日子过成了习惯的、漫长的守望。想象一下那种画面吧:一个身影,日复一日地出现在同一个地方,目光穿过空旷的码头或蜿蜒的山路,搜寻着那个熟悉到骨子里的影子。风吹乱了她的头发,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,周围的喧嚣仿佛都与她无关。那种安静,比哭声还让人难受。我心里总觉得,这“望夫归”背后,藏着一种巨大而无言的坚韧,甚至有点傻气的执着。你说,她心里难道不清楚可能永远也等不回来了吗?我想她是知道的。但“等”这个动作本身,已经成了她活下去的全部意义和支撑。它像是一种仪式,用日复一日的站立,对抗着命运的无常和内心的荒芜。这哪里是在等一个人啊,这分明是在守护一个念想,一段被骤然掐断的生活。这种感觉,我似乎也能模模糊糊地体会到一点。倒不是等什么人,是小时候等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过年回家。从腊月就开始数日子,每天傍晚都会不自觉地跑到巷子口张望一会儿。那种期盼,混合着冬天清冷的空气,还有家里逐渐浓郁的饭菜香,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鲜明的一种滋味。所以你看,这种“望”的情感内核,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,只是换了一种更现代、更日常的形式存在罢了。如今,“望夫归”的古典悲剧色彩似乎淡了。但我们身边,难道就没有新的“望”和“归”吗?当然有。比如那个总在加班深夜,为伴侣亮着一盏客厅小灯的朋友;比如机场到达口,那些踮着脚尖、眼神里闪着光接机的人们。等待的本质没变,变的只是场景和方式。我们依然在“望”,只是我们望的,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上的归来,或许更是一份心安,一种疲惫生活后的温柔靠岸。所以,“望夫归”到底是什么呢?它是一块冰冷的石头,一个古老的故事,更是一种跨越了千年的、关于爱与等待的人类共通情感。它很苦,带着海风的咸涩和岁月的尘埃;但它也莫名地有种力量,让你相信,这世上总有些东西,是值得用时间去守候的。唉,想到这里,心里竟有些沉甸甸的,又有些暖。

标签: #什么